中国标准制定的开放与双循环

小编:常熟服装批发市场发布日期:2021-01-13浏览量:485
核心提示:“你的企业有标准吗?……你们做标准吗?……能谈一谈关于它的实践吗?……”每当我同身边的企业家聊起标准时,大多反馈是不了解

“你的企业有标准吗?……你们做标准吗?……能谈一谈关于它的实践吗?……”每当我同身边的企业家聊起标准时,大多反馈是不了解、不感兴趣,甚至很多人的第一反应,是对欧美标准的检测与认证——这深深地反映了欧美等国际标准在国内的刻板效应,这是作为标准接受者的一种惯性思维。当然,也有一些参与制定国家、行业和国际标准的企业家也普遍认为,很难明确地看到来自持有标准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。

在这些深入的对话中,我发现还是有很多能谈及的,辐射面也非常广泛。

第一个故事来自义乌的一家吸管企业——双童,他们从填补商场超市吸管条码的空白起步,建立企业标准、国家标准之后,耗时8年成功牵头制定了ISO18188《聚丙烯引用吸管规范》国际标准,他们尝到了作为标准提供者的甜头——攥紧了吸管行业的话语权、化简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,也维护了整个吸管行业的利益。

第二个故事来自中国计量大学李红亮教授,他向ISO提议“蜂花粉”ISO/NP24382标准项目。与义乌双童不同的是,标准的发起人是来自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,他背后是术语、技术参数等尚未完全达成一致的国内企业群体,以及须要同步进行的国际协商。该标准最终将建起更具有信任关系的国际贸易链条。目前,一切还在平衡中,以李红亮教授的原话来说就是:“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这个标准最终要代表中国蜂业的整体利益。”

从我国宏观境况上来看,企业对标准“不感冒”的主要原因有:

一是我国标准的制定长期由政府主导,2015年《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》才开启了自愿性团体和企业标准由市场主导的大门,整体来看,市场化时间短、市场机制还没有成气候。

二是中国标准对照和采用国际标准、商品的检测与认证是出口贸易中抚平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方式,数据显示,当前,我国的国际采标率仍旧超过80%。

三是在国际标准制定中能够取得一席之位,确实不是单一的企业行为,它是一个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长期行为,须要企业取得行业领先的地位,而且企业须要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。

综合深入对话与众多案例的搜集,我认为中国在标准制定的开放上下功夫,可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。开放的情况可归为以下几种:

一种是“被动嵌入式开放”——以对照和采用国际标准的方式,推进中国标准制定的开放。过去40余年的对外开放,以加工贸易起步带动的工业化与出口导向型的生产模式中,基本上是以采标、对标的方式,建立与完善中国标准,是一种吸收或被动的开放。

一种是“主动嵌入式开放”——在国内取得先发优势的属地标准,尽早地、主动地去部署它的国际标准地位与认可度。比如,义乌双童拿下ISO国际标准的方式,就是一种较为纯的从国内走向国际的中国标准。

一种是“外部参与式开放”——这是一种吸纳更广泛主体协商一致的方式,这类标准有两个基本特征:其一,在特定领域由中国占据较大产能,但单一技术水平不足以引领整个行业;其二,在国际供应链占据中心位置,一动牵动其他。它们均构成了外部积极参与的动机与必要性。“蜂花粉”国际标准的申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,国内多元主体利益的最终达成交织在这项国际标准的推动中,来自项目组法国、葡萄牙、巴西等代表的多元化意见将会在这项标准中最终达成一致。类似地,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业领域,新兴市场地位推动了美国UL与德TUV共聚常州布局全球首家动力、储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检测实验室;美国UL与蜂巢能源合作共同探索中美标准,均是 “外部参与式”的中国标准制定的开放。

可以预期的是,随着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、新实施的《外商投资法》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、中国签署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等进程,中国标准制定以“外部参与式开放”的这种方式将变得越来越普遍。

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方面,重视中国标准制定的开放,就是着力于内循环向外循环的有效连接,第一目标服务于国内大循环,第二个重要意义在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,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,防止因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脱节而被排斥在“世界游戏规则”之外,为中国企业、中国商品、中国服务走出国门铺平道路、主动地建立信任关系,扫清不必要的政治阻力。

(作者系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、之江青年学者)


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480520.com/news/show.php?itemid=10576
文章来源:渔具批发市场    
 
 
更多>同类资讯